
2021年5月17日18:30,由美术学院主办的第121期悲鸿讲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原美楼501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柳向春老师主讲。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学习,现场学术氛围极其热烈。

柳向春,文学博士。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清代民国学术史、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及文献整理工作。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凡是国宝,都要争取——国图新收藏徐伯郊旧藏书信漫谈”。讲座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以提到回流文物的这批信札为引子,以文物收购为切入点,揭示了“凡是国宝,都要争取”的内核,诠释了文物回购和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分量,从而大致勾勒出当时文物回购的缘起、过程,反映出老一辈文博工作者和收藏者对于保藏祖国文物的一片痴心和热情。

首先,柳向春老师提出该选题源于时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致刘哲民的信札,郑振铎在信札中提到希望能够从香港收购回流一批文物。当时的一系列文物回购的缘起则是抗战时期所进行的文物迁移工作使得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柳老师以“二希”回流为发端,对参与当时的文物回购工作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如徐森玉、徐伯郊、王毅等人进行了一一讲述。
接下来,柳向春老师带领大家进入本次讲座的正题:关于信札的介绍以及文物回购过程。柳老师向我们分别讲述了徐伯郊旧藏书信的保存状态、内容特点、内容分期、格式特点及样式特点,详细地展示了徐伯郊等人往来书信的真实状态。紧接着,柳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小故事将这批珍贵文物的回购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故事中,柳老师将文物回购过程拆解为三方面,一是将文物收购的物品进行了一个分类,分别为文物收购的主体、专项以及零星杂物。并且道出文物回购的组成人员及负责事项:郑伯郊负责商谈,沈镛、温康兰负责付款等事项,此三人组成文物收购小组;二是介绍了文物收购的工作成绩,一批珍贵文物,比如 “二希”、“宝礼堂善本”等得以收购成功。三是对文物回购的去向进行了详细介绍,大部分文物回到了故宫,小部分到现在的国博,其中也有一些流入海外。此外,柳老师也指出在文物回购过程中时任广州市副市长的朱光先生为文物收购工作所做的一些列贡献。

最后,柳向春老师总结到这批文献是研究当时回购工作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值得深入研究。其中的一些地方还有待大家仔细体会。

在本次讲座即将结束之际,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发言,就讲座中提到的内容提出了很多疑问,并得到了柳向春老师耐心细致的回答。通过这次讲座,老师和同学们对于老一辈文博工作者和收藏者的爱国热忱,以及建国初的文保收藏事业有了明晰的了解与认识。至此,本次讲座在温和而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